隐身性能作为五代机核心技术指标,直接影响突防效率和生存率。F-35凭借菱形机身和吸波涂层设计,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(RCS)约为0.01平方米,但其AN/APG-85雷达的主动探测能力可能增加部分暴露风险。歼-20采用鸭翼布局与锯齿状舱门设计,通过机身结构优化将RCS降至0.001平方米级,相当于一只麻雀的雷达信号特征,但狭窄的机身中段导致载弹量受限,被西方质疑为“隐身性优先于火力”的妥协方案。苏-57的隐身技术则呈现两极分化:其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理论上可降低70%雷达信号,但铆接工艺缺陷导致实际RCS接近0.5平方米,相当于四代半战机水平。阵风作为四代半战机,RCS超过1平方米,依赖电子战吊舱弥补短板,如同身披迷彩服的士兵在数字战场上裸奔。
武器载荷与火力投射能力决定战机的战略价值。F-35内置弹舱可携带4枚AIM-120导弹或2枚JDAM炸弹,外挂模式下最大载弹量达6.8吨,相当于同时运输两辆家用轿车的重量,其防区外打击能力可覆盖1500公里半径目标。歼-20采用侧弹舱旋转发射架设计,霹雳-15导弹射程突破200公里,配合GJ-11无人僚机形成“蜂群式”攻击网络,这种“长矛+无人机”组合使单次出击火力密度提升300%。苏-57的武器系统侧重超视距作战,R-37M导弹在217公里外击落目标的实战记录,验证了其“狙击手式”打击能力,但面对电子干扰环境时的可靠性存疑。阵风的多用途性体现在核常兼备,可挂载射程500公里的“风暴阴影”巡航导弹,如同瑞士军刀般适应多种战场需求,但其4.5吨的载弹量在五代机面前略显单薄。
航程指标直接影响战略部署灵活性。苏-57以4000公里内油航程位居榜首,相当于从莫斯科直飞新德里的作战半径,其涡扇-15发动机的矢量推进技术确保30%燃油效率提升。歼-20的航程数据虽未公开,但气动布局优化与新型复合材料应用,业界推测其航程可达3500公里,相当于连续绕台湾岛飞行11圈的续航能力。F-35的航程争议较大:官方数据标注2220公里,但保形油箱改进型在模拟推演中展现出3861公里潜力,这种“油箱魔术”使其具备跨大西洋部署的突然性。阵风1300公里的作战半径看似平庸,但得益于法国海外基地网络,仍能实现72小时全球响应。
电子战系统构成现代空战的“神经中枢”。F-35的AN/ASQ-239系统堪称飞行计算机,其360度频谱感知能力如同在驾驶舱内装配了200部智能手机的算力,Block4版本升级后,可同时干扰50个地面雷达目标,电子战成本占单机造价的23%。歼-20的分布式孔径系统与量子通信技术的结合,使战场态势感知延迟缩短至0.2秒,相当于人类神经反射速度的1/5,配合霹雳-15导弹的AESA导引头,形成“发现即摧毁”的杀伤链。苏-57的喜马拉雅电子战系统在乌克兰战场表现亮眼,成功压制S-300雷达体系,但开放式架构设计存在被逆向破解风险。阵风的SPECTRA系统虽能同时追踪40个目标,但算力仅相当于F-35的1/3,如同用算盘对抗超级计算机。
研发成本与效费比折射各国军工策略差异。F-35项目耗资4280亿美元,单机成本跌破8000万美元的关键点,规模效应使其维护成本比F-22降低60%。歼-20的研发投入虽未公开,但结合中国军费结构分析,其全寿命周期成本可能控制在1.2亿美元/架,相当于用F-35的单价实现F-22的性能跨越。苏-57每架7600万美元的报价极具性价比,但年产量不足10架的生产节奏,暴露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供应链短板。阵风1.25亿美元的单机售价包含技术转让溢价,这种“高端定制”模式使其外销利润率达35%,成为法国军工出口的现金奶牛。
从军事经济视角观察,四款战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哲学:F-35代表“体系化作战”的北约思维,歼-20体现“不对称超越”的中国路径,苏-57延续“重点突破”的俄式创新,阵风则彰显“精品化生存”的欧洲策略。这些差异既是航空工业实力的镜像,更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微观投射。
